20世纪60年代,正是战后第二代坦克发展的顶峰时期,许多国家的第二代坦克相继问世,并将以往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优点集于一身,推动了坦克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在69坦克的研发基本告一段落之后,1967年4月,中国开始对新型第二代坦克的战技指标进行论证,当时的科研人员也许并没有想到,在整个二代坦克的发展过程中,前前后后居然让两代科技人员消耗了近三十年的春秋。纵观二代坦克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先期样车系列、定型车系列和外贸车系列三条线,这三条线又相互穿插、互为基础,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车辆体系。 先期样车系列(以下称为前二代)由于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存在不少问题,最终均未能定型,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第三代坦克的前期预研样车。定型车系列由69式坦克改进而成,于80年代末装备部队。外贸车系列则由定型车改进而成,有些还大量吸收了前二代样车和第三代坦克的技术,其中85IIAP坦克大量出口,后又改进成96式坦克装备中国军队。可以说中国第二代坦克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坦克发展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曲折的,因此对中国今后装甲车辆的发展也最具有借鉴意义。 仔细分析中国二代坦克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挫折、无奈、经验及教训。如在前二代坦克的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没有考虑中国当时现有的工业基础和设计能力,过多的追求高新技术于一身。在前二代坦克系列中的第一台样车上(122中型坦克),就采用了许多当时的高新技术:120毫米火炮、液力传动装置、液压操纵装置和液气式悬挂装置等。从设计者的构思来看,该坦克是中国融合先进坦克设计技术摆脱苏联模式的一次尝试(没办法,当时来自老师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技术指标提得很高,反应出中国要在坦克车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愿望,但由于脱离了本国的实际工业基础和设计能力,导致许多部件过不了关,最后不得不终止研制,耽误了二代坦克发展近4年的时间。后来发现,即便是在其基础上降低了技术指标的样车仍就超出了当时中国具备的技术水平,当无情的结果再次宣告了失败之后,时间又消逝了约4年。由此可见,不考虑国情,一味追求过高的高新技术,不但不能加快,反而耽搁了坦克车辆的发展,恰得其反地拉大了中国装甲车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文革"中,由于整个装甲兵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初步形成的装甲作战理论和装备发展体系近乎土崩瓦解,导致刚刚步入正轨的中国坦克发展基本上陷入了停顿状态。这造成中国装甲兵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60年代初的5年左右逐渐拉到了70年代初的10年左右,尽管"文革"中,中国也曾经尝试过进行新型坦克(包括前二代)的研制工作,但受各种因素的阻扰,几次冲击均以失败告终。好不容易组建的设计队伍被肢解的破碎淋漓,当"文革"的浩劫结束之际,中国坦克的技术水平基本上仍踏步不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了几乎整整20年70年代末,和西方关系的缓和使闭塞了多年的中国人有机会去了解一个全新的世界,当许多人已经将中国看做北约第17国预选国的时候,西方的装甲兵作战理念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技术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随之,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被引进到中国,无意间中国成为东西方坦克技术的交汇点,而交汇成果推动了中国坦克技术的进步。但是这些成果同样需要时间去消化和验证,后续二代坦克的开发就是在原有的坦克设计基础上结合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的又一次尝试,可这时,时间已经到了80年代初,也就是说当世界各坦克生产大国正致力于发展战后第三代坦克的时候,中国才重新拾起搁置多年的第二代坦克系列的研发工作。 中国第二代坦克的基型车--80式坦克是在69式坦克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坦克技术(如105毫米线膛炮、简易火控等)用了8年的时间改进而成的,后来在其基础上开发了两个分支:一支是以80-1/88、88B、88A式坦克为代表的部队定型车;一支是以80-II、85-II、85IIM/AP式坦克为代表的外贸车。在这两个分支之间,发生了很有趣的问题,这就是外贸车的发展高于定型车,反过来将外贸车又改进为定型车装备给部队。 。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外贸车在发展中的灵活性掌握得要比定型车好得多,只要客户需要,可以为了安装先进的火力系统、动力系统而改变车体尺寸,而不是为了保证车体尺寸而改变火炮和发动机的尺寸。反过来,定型车由于在发展中受僵化的体制制约,设计人员的创造性被禁锢在上级的指令中,造成定型车的发展缺少活力。如果这种机制不能进行调整,将极大的限制定型车性能指标的提高。在研发二代坦克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充分吸收已有车辆的成熟技术,做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该坦克采用直齿式传动箱、定轴变速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直对单齿轮减速器、扭杆式悬挂等大量的成熟技术,虽然技术层次相对较低,但解决了中国二代坦克发展的急需。同时,该坦克还采用了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90年代以后又全部改成稳像式火控系统)、液压助力式操纵装置、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等新技术,使二代坦克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比中国第一代坦克有了本质的提高,基本上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回顾中国坦克研发中走过的路,不难看出这样的问题,即使某方案因特殊情况被放弃,但在研发过程中总会有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后继者往往要么忽视前者的劳动成果,要么为保官位不敢冒险,造成许多的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珍贵经验伴随时间的消移而荒废。例如,在被放弃的前二代坦克的研制过程中,有许多新技术因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而过不了关就舍弃了。其中,有一些可大幅提高车辆性能的技术如:液力传动和液气悬挂等,这些技术已经研制了很长时间,里面有许多科研人员的心血和经验积累。对于这样的技术,放弃了非常可惜,但由于整个前二代坦克已经被束之高阁,相关的技术也随着人员和经费的裁减而被抛弃,好不容易积累的阶段成果付之东流。形成强烈对照的是,炮兵的某型自行火炮的液气悬挂也一直不过关,影响到了整车定型,可是技术人员并没有放弃对该技术的攻关,该车大量装备部队后,液汽悬挂装置才最终研制成功,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该自行火炮的性能。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二代坦克系列中的85IIAP就是充分吸收已有车辆的成熟技术、利用二代坦克底盘和三代坦克火力技术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该坦克不但大量出口,而且还在其基础上改进为96式主战坦克成建制大批量装备中国的装甲部队(据外电报道,中国正在以每年2个装甲团的速度换装96改型主战坦克),通过96式坦克自身的不断完善,其已经具备了世界第三代坦克的特征,该坦克及其改型的入役使中国部分装甲部队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美军90年代初期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