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61和霹雳10 70年代末,为了部队90年代初装备更新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研制具备国际三代战斗机特点的歼八-2型战斗机,其性能重点要求具备全天候超视距拦射能力,并兼顾对地攻击。作为最重要的配套武器项目中距拦射导弹的研制亦开始。由于当时国内技术基础薄弱,中央军委决定采取”红旗升空”的方针即借鉴美国麻雀导弹三军通用的优点在上海机电二局研制的红旗61的基础上通过改进为歼八-2提供中距拦射导弹。 1980年上海机电二局上报的设计方案被国防科工委批准。武器系统被正式命名为霹雳10中距拦射导弹武器系统,其基本上沿用红旗61的设计,仅根据发射平台的改变而对某些部件进行了更新。从1982年开始上海机电二局试制出数批样弹进行了多次地面和空中(由轰-5试验机带飞)试射,先后攻克了发动机空中点火`导引头对目标集中的快速捕捉等多个难题。1986年霹雳10由歼八-206号原型机在国家航空兵器试验基地首次空中打靶成功。1988年中央军委批准霹雳10设计定型,这是中国首次全程完成中距拦射导弹的研制工作。 由于霹雳10沿用了红旗61的设计,所以试验其存在许多缺点如:重量偏大,影响飞机技战性能,采用圆锥扫描体制导引头,抗干扰能力较差等,因此其设计定型以后并没有投产。 红旗64和霹雳11 80年代中期,我国从意大利进口了少量“蝮蛇”防空导弹,其性能不仅远高于即将投产的红旗61号导弹,甚至优于正在发展的红旗63号(这也是红旗63下马的一个原因)。正是看中了“蝮蛇”优异的性能,中央决定由上海航天局在其基础上研制更新一代的中低空、中近程防空导弹,暂定名为红旗64号。新型号的发展采取一弹多型,三军通用的模式,地空、舰空、空空三种导弹同时研制。(另外主要考虑到当时塞莱利亚已经着手发展“蝮蛇”MK2主动雷达导引型,其发展潜力较大) 85年中央调整了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上海航天局将主要精力放在红旗61号武器系统的定型和红旗64号的预研上,而中高空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完全交给二院完成。经过2年的预研,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到88年三种型号的研制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红旗64号的研制方案,并命名为红旗6号导弹武器系统,为便于区别,原红旗6号仍称红旗63号。 经过上海航天局多年的努力,红旗64号外贸定型,并于1994年以LY-60的名称对外公开,而后在与国外同类导弹的竞争中中标,获得了巴基斯坦海军21型护卫舰防空导弹换型的合同,开创了我国舰空导弹出口的先河。 但是自用型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进展并不顺利,几次定型试验均告失败,严重影响了它的服役前景。本着“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的方针,根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两条腿走路”的指示,在进口了“蝮蛇”防空导弹基础上,上海机电二局利用有限的资料对红旗61进行多项重大改进(红旗61丙/HQ-61C 采用的单脉冲倒置接收机便源自阿弹)。1989年利用国外部件组装的首批阿斯派德空空导弹试射成功,但同年底意方通知中方双方的技术合作暂中止。 中央军委决定利用歼八-2机载雷达变更之机,与外方合作将红旗61丙(HQ61C)改进成机载中距拦射空空导弹,并命名为霹雳11中距拦射空空导弹武器系统。1992年由歼八-2使用新的机载雷达火控系统首次打靶成功,随后投产装备部队,解决部队作战训练的急需。2001年霹雳11经过多年研制终于以5发4中的成绩完成了定型,标志着这种历经坎坷的导弹完成研制。 作者:超大 topa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