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如何分辨各型歼-7战斗机?(1)


日期:2004-08-03 14:38:47|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里希特芬

千龙特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里希特芬   新中国建国后,我国先后引进多个型号的苏制米格系列歼击机,其中包括一代名机——米格-21。经我国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在1966年成功的将国产化的米格-21——歼-7型歼击机送上了蓝天。经过多年的改进改型,歼-7发展出了多种改进改型,本文将从外观识别的角度分析各种歼-7改型的异同,以供读者参考。   

  歼7原型机
  服役的歼7I战斗机   歼-7I   1966年1月,歼-7原型机在沈阳飞机厂由葛文墉驾驶首飞。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生产歼-7基型。该型与米格-21F-13较为相似,右翼根装有1门30mm机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发动机。1996年,由成飞在歼-7原型基础上发展的歼-7I昼间防空型诞生,约为部队生产了200架。I型较明显的外观变化是左翼根旁增加了1门机炮,解决了部队反映的歼-7机炮火力不足的问题。I型的进气道调节锥改为无级调节,以提高水平加速性能,而基型采用三级调节。I型的进气道唇口圆弧半径增加至2毫米,基型则为0.5毫米,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空气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当然唇口这一差异从图片上很难识别出来。近年国内媒体刊登了歼-7超音速靶机的一些照片,涂有红、绿条纹,可以辨认出是由歼-7I改进而来。   歼-7I衍生出了歼-7A出口型,采用涡喷-7B大推力发动机,电子设备有所改变。I型的减速伞舱安排在发动机喷口下方,垂尾根部与喷口之间无其他设备。A型的纺锤状减速伞舱则安排在垂尾根部和喷口之间,这改变了减速伞产生的力矩,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同时避免了尾焰对减速伞的灼烧。这一改进为后来的各种歼-7改型所沿用。A型先后出口到了埃及、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值得指出的是,曾用于援助朝鲜的是歼-7I型,而并非歼-7A。   
  空军装备的歼7IIA战斗机   歼-7II   因为文革等原因的影响,歼-7I之后的改进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展缓慢,1978年歼-7II型成功首飞,歼-7系列歼击机自此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II型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座舱盖与I型大不相同。I型的铰接式整体舱盖与米格-21早期型号一样,是向前开启的,与驾驶员座椅连接为一个整体。这一设计原本的用意,是在弹射时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的作用。但由于联动系统比较复杂,加工质量粗糙,所以这种救生系统容易出现故障,甚至导致飞行员伤亡。因此米格-21后期型号对此进行了改进,歼-7II型也将座舱盖改为向后开启,前部设置固定风挡。歼-7II还在机腹中线增设了一个容量为720升的超音速副油箱,而以往体积较小的老式副油箱仅有480升容量。   歼-7B是歼-7II的出口型,1982年5月首飞,使用涡喷-7B延寿型发动机。B型可挂西方的近距空空导弹,主要是法国魔术R.550近距空空导弹,也可挂国产霹雳-2导弹。因此携带的导弹武器也成为了识别该型号的一个有力依据。B型曾出口到伊拉克和苏丹。此外,出口埃及的歼-7A的后40架交付之前,埃及客户追加了一些性能要求,为此这些歼-7A进行了改进,达到了歼-7II的性能水平,被定名为“歼-7II出口型”。歼-7II出口型有着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例如保留了A型座舱后部的小窗口,而这个小窗口在歼-7II上是没有的。埃及的这些中国产歼击机曾与美军F-14进行模拟对抗,取得了三次击中美机的“战果”。据外电报道,伊拉克的歼-7B在与伊朗的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有趣的是伊朗也进口了少量的歼-7N型歼击机。1983年,B型的改型歼-7W交付约旦用户。津巴布韦获得的歼-7命名为歼-7IIN,采用了歼-7M除航电系统之外的各种技术。   
  歼-7H战斗机,可看到携带的蓝色霹雳-8教练弹   歼-7IIA是歼-7II的改型,1984年首飞。歼-7IIA着重改进了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了固定安装,而以往型号上的空速管在进气口下方并可向上折起。该型的雷达天线罩有所变化,垂尾顶部安装有涂成绿色的甚高频天线。歼-7H(原命名为歼-7IIH)是在歼-7II上增加使用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能力的改型,1985年3月首飞。该型有四个外挂点,可携带通用挂梁,能使用霹雳-8导弹。以往的歼-7型号并不具备这一能力,因此是否配备霹雳-8是辨认歼-7H的一个有力证据。同时,H型垂尾顶端并没有IIA型上配有的绿色甚高频天线。歼-7H曾改为歼-7IIK,采用歼-7M的机翼和燃油系统,采用涡喷-7乙C发动机,用于出口。1990年后,斯里兰卡购买了4架歼-7BS,该型号是歼-7B的简化版本,有四个武器挂架。   
  歼-7M“空中哨兵”   歼-7M是歼-7系列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出口型号,是歼-7IIA的改型,1983年首飞。歼-7M引进了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可使用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翼下挂点改为四个,可挂火箭、炸弹及副油箱。M型改进的核心是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电子设备,包括新型平视显示器和武器瞄准计算机等。在外观上看,M型的空速管与歼-7IIA一样移到机头右上方,此外进气口一侧加装了尖锥状的姿态传感器。座舱后方的天线接近四边形,长度缩短。在已有的公开图片上,M型常涂有上部及侧面为褐黄色、腹部为天蓝色的迷彩。除用于出口外,我军也装备了少量按照歼-7M标准改进的歼-7IIM型歼击机。   
  携带AIM-9的歼-7P战斗机   歼-7P是M型的改进型,同样装备巴基斯坦空军,后来已服役的P型改装升级成为了歼-7MP。P型改进了座舱布局和导航电子设备,加装了座舱后视镜,改装外挂系统,使用马丁·贝克10L零零弹射座椅,驾驶杆缩短50mm以减轻飞行员手臂的疲劳程度。歼-7P、MP一般采用巴基斯坦的灰色迷彩,可使用AIM-9P和“魔术”近距空空导弹,垂尾上的甚高频天线明显缩小。MP型垂尾顶部两侧各装有两个雷达告警接收天线,由此可区分开P与MP型。   伊朗向我国订购了歼-7N和歼教-7N, 其中歼-7N是歼-7MP的改型,同样可用AIM-7P和“魔术”导弹,采用包括褐、绿等色彩的迷彩涂装。   
  歼7III战斗机原型机
     歼7C战斗机多采用迷彩涂装
     歼7D原型机   歼-7Ⅲ   在米格-21系列中,米格-21MF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改型,在外观上看该型加大了背鳍、进气口和进气锥。进气锥的变化使得MF可采用尺寸更大、性能更好的雷达,同时解决了进气口唇部对雷达的干扰问题。我国的歼-7Ⅲ型与米格-21MF型相似,于1972年正式开始研制。歼-7Ⅲ型是我国第一种全天候战斗机,具有重大的意义。1982年,成飞的宋文骢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1984年4月26日,歼-7Ⅲ在成都飞机厂首飞上天。   与歼-7I相比,歼-7Ⅲ的零件变化率为80%,成品变化率为43%,采用新材料37项,新成品190项。具体的改进包括配备了新型全天候截击雷达,具有空空和空地工作模式。从外观上识别该型歼击机,应注意加大了的背脊和进气锥,背脊从座舱延伸到垂直安定面,里面装有操纵杆、电子设备等。装备部队歼-7Ⅲ主要采用绿、蓝、褐色组成的深色迷彩,与歼-7其他型号采用的灰白色迷彩大不一样。背脊上不再有纤长的天线,垂尾顶端和进气口下方机身表面两处各加装了三根柱状敌我识别天线。进气口右上方除了安装有固定空速管,还有突起的气压传感器。尾翼弦长加大,以适应气动外形的改变,因此面积明显大于以往的歼-7。座舱盖与其他型号也有明显区别,向右侧开启,后部与背脊平整结合,而不像其他型号那样呈气泡状。风挡上方还有一个明显凸起的WG113-1甲型后视镜,这也是重要的识别特征之一。此外,Ⅲ型风挡前有一个凸起的附面层排出口,座舱下方接近机腹处有薄薄的机炮整流片,翼根上方的主轮舱凸起也显得比较大。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