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术导弹性能简介三 有关上游2号/飞龙3号(SY-2/FL-2)导弹方面,珠海航展的现场并没有展出其实物。这种由洪都集团(前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次音速反舰导弹,于1970年5月开始建案,该厂提出了采用液态燃料发动机、固态燃料发动机以及加长喷嘴的固态发动机等多种方案。1971年6月,首先开始研制液态发动机的上游2号(SY。2「Y」)小型超音速反舰导弹,1975年11月首次成功进行模拟导弹陆射试验,1980年12月在海军试验基地完成遥测陆射试验,SY一2Y在完成陆射後停止研制,以便全力研制采用固态发动机的上游之号「固」(SY-2G)SY一2G自1977年11月正式试制,1984年8月列入国防科技「七五计划」,采用了SY-2Y的一些经验和成果,按照新的固态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由彭历中任总设计师。SY一2G的地面设备、射控系统、护射架与SY-1、SY一1A通用,改良重点包括:弹体和射控系统局部采用了冗馀度技术;改良助推器提高推力轴线精度,FG-8发动机采用新药柱,提高了可靠性和可储存性;弹头使用新的聚能穿甲爆破技术,提高穿甲和後续爆破的破坏力。 1986年9月,SY一2G首次成功进行陆上发射试验,1987年12月完成了海上发射试验,1987年6月的首次定型试验中,因主发动机连续故障而中止试验。厂方後来采取12项改良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於同年12月在海军辽西导弹试验厂,以7发中6发命中的成绩完成定型试验。1991年3月通过「军品定型委员会」审查,同年批准了生产定型并投产,正式更名为SY-2舰对舰导弹,随即加入大陆海军服役,装在双联装旋转发射架的053H江湖I、053H1江湖Ⅱ、053HT江湖Ⅳ、053HG江湖V型舰上,取代了原来的SY-1系列导弹。SY-2量产之後,洪都集团在90年代不曾停止过在该型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从1991年开始,先後提出了舰对舰、空对舰、岸对舰、空对地等4大类多种改良型号,如上游之号"改",(SY-2G1)、上游2号「改2」(SY-2「G2J)、上游2号甲(SY-2A)、上游2号乙(SY-2B)、上游2号丙(SY一2C)等等,若干乙型曾经进入大陆海军以及海军航空兵服役。 SY-2采用与SY-1导弹相同的气动外型布局,由弹头罩、未导引段、引信弹头段、燃料和控制段以及动力段六大部分组成。与SY-1相比,其弹重减轻、速度提高、射程增大、破坏力增强,并有目标预选功能,在饱和攻击中防止多枚导弹同时命中一个目标的情况,增强了江湖级巡防舰的战斗力。SY-2基本型的性能如下:射程10至50公里,最大速度高於9马赫,中途的巡航高度小於20公尺,末段的掠海高度则降低至5至7公尺,采用惯性强化抗干扰的主动雷达导引,引信为机械触发引信加电子引信。其聚能穿甲爆破弹头重365公斤,其中炸药重270公斤。动力装置为一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加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弹重1300公斤/1720公斤(含助推器),弹长6公尺、弹径0.54公尺、翼展1.7“公尺,单发命中率大於75%。 从SY一2A开始,其对弹体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高效率的涡喷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火箭发动机,射程增加到130公里以上,长度亦略有增加。SY一2A取消了火箭助推器,改良成为空对地导弹,与鹰击82/C一80J不同的是,其进气道安装在弹体後上方,外型有一点AGM-86ALCM空射巡弋导弹的影子。导引方式采用地貌追沿雷达+GPS/INS,脱胎成为一种战术空对地导弹,填补了大陆军方在这个领域的空白。SY-2系列服役以来,从来没有文字与图片公开过,显得有点神秘,有如海军航空兵的歼轰7一样。除了新型的抗干扰电路之外,SY-2在反舰作战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突防手段?据说其改良型有不同的寻标器,并能往弹道未段进行10G的蛇行机动动作。 飞龙7号(FL-7)和FL-2/SY-2一样,该型弹也没有实物的公开展示,但仍还有进行宣传。FL-7是以FL一2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全新反舰导弹,於19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它是一种用於攻击大中型舰船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实际上它只是SY一2Y改良,除弹翼设计不同且弹体较为修长之外,两者非常相似。FL-7以固态燃料助推器把导弹加速至超音速,然後以液体火箭发动机维持超音速飞行直至命中日标。该弹采用类似FL一2的聚能穿甲爆破弹头,即使有重装甲防护的巨舰亦能轻易贯穿,并有强大的ECCM能力,可以单发或者连发进行扇面射击。 FL-7最大射程32公里,和其他超音速反舰导弹相似的地方,在於其巡航高度较高,达50至100公尺,最大速度1.4马赫,单发命中率大于75%,发射重量达1.8吨,弹径和FL-2一样是0.54公尺,弹长则增加至6.6公尺,江湖级的发射箱需要修改才能容纳它(SY-1系列单长6.42公尺,SY-2系列为6公尺)。FL一7迄今仍未加入入大陆海军,也许弹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FL一7作为大陆第三种超音速反舰导弹,有其存在意义。 鹰击81(C一801K)是有斨泄捎銛之称C-801的空射型,近年因为被伊朗等国采用而锋头颇健。其中,C-801已装备在大陆售予伊朗的河沽级导弹快艇,而C一801K则被伊朗空军的F一4战斗机采用,成为受到美国海军关注的一种武器。1998年珠海航展虽然没有展出C-801K实物,但却是重点推广的外销武器之一,也是首次在珠海进行促销。 C-801的基本型性能较MM38飞鱼稍佳,比MM40略差;C一801K同样比AM38好,但比AM39差一点,所以仍在改良之中。空射式C-801K外型上与C-801不同,只采用一台固态燃料火箭发动机,取消了串列的火箭助推器;与近年出产的C-801A不同的是,C一801K仍采用固定弹翼。鹰击81目前提供,大陆海军航空兵的强5、歼轰7和直8三种飞机使用,与轰6D配备的鹰击6(C一601)和鹰击61(C一61)共同构成海航近程和中程的空射反舰火力。 作为大陆的首种海基、潜射和空射的固态燃料多用途反舰导弹,C-801对大陆海防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1998年珠海航展只展出现役的C一801A改良型导弹,并没有展出能潜射的C-801Q。C-801A改用了节省空间的折叠弹翼,导引部份改用了装有行波管放大器的新型单脉冲频率捷变雷达,改善了抗电子干扰的数位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改良了惯性导引控制系统,降低了未段掠海飞行的高度,可能正具备预编程序机动能力,并以提高多目标分辨力,反诱饵干扰的海上环境适应能力,性能较接近MM40,射程则增加至75至85公里。 C-801K的射程为8至50公里,使用高度仍限制在500至1200公尺;弹重降为610公斤,弹长减为4.5公尺,翼展缩小至1.18公尺,弹径维持在360公匣。与AM38的诸元(弹重357公斤,弹长5.2公尺,弹径350公厘,翼展1.1公尺,最大射程42至56公里)或AM39的诸元(弹重670公斤,弹长4.69公尺,弹径及翼展同AM38,最大射程50至70公里),可见C-801K的火箭发动机效率仍有改善的必要。鹰击82(C一802K)是鹰击8的空射增程型,同样已经被伊朗空军采用,美国近年对鹰击8系列的反应成了它的绝佳广告。至於类似AGM一84ESLAM的精密空对地导弹目前仍高度保密,型号可能是C一802T或C一802G。 C-802K采用类似C-802的小型涡轮喷射发动机加上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这点与C-801K不同。C一802K和C一802的区别仅在于弹翼和连接助推器方式的不同,前者采用固定弹翼,在弹体中部两侧并联2具火箭助推器,专用于低速飞机与直升机;後者的助推器连接方式与C801相同,采用与C一801A、C一801Q的同类折叠弹翼。在歼轰7和强5上使用时,也可取消并联的2具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 C一802的火箭不但维持C一801K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抗干扰以及全天候的特色,其载台可更多样化,使用范围涵盖海、陆、空各领域,射程更远并有多目标精确打击能力。该弹的研发时程,基本上与C-801K平行,且已於1990年代初服役。C一802K的射程达到15至120公里,弹重降为620公斤,弹长5.1公尺,翼展与C801K同样是1.18公尺,弹泾亦然,其他数据与C一802相同,目前仍在改良之中,并且已经成为大陆出口的主力产品,後续改良与出口同样不应忽视。几年前出厂的产品,已经具备末段弹道的蛇形机动能力,抗干扰原件亦已经更换。 鹰击7(C一701)是大陆最新推出的小型多用途导弹,是98年珠海航展的明星,外界对其性能几乎一无所知,备受各方面瞩目。C-701由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航天部3院)研制,与C一801/802、C-601/611、C-101/301、HY-2系列相同。据3院的负责人宣称,该弹堪称为斨泄∨7傻瘮从其体积与初步性能观之,这一比喻并不为过。C一701可作为空对舰、舰对舰导弹使用,有体积少、机动灵活、抗干扰、操作维护简单方便等优点,主要用于近海战斗,攻击各型快艇或中小型舰船,它的问世填补了大陆海军在这此领域的空白。这种导弹分为光学段、电源设备段、半穿甲爆破弹头、固定弹翼、固态燃料火箭发动机段5部份组成,性能与美国AGM一65A/B小牛和英国CL一834海贼鸥在伯仲之间。 C701的电视寻标头在大陆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技术成熟可靠。光学段内有电视摄影光学系统、陀罗仪与聚焦线圈光学摄影管以及各种辅助零件,航展现场所见,并没有镜头光电摄影机之间涂上保护光电组件保护层,在镜头上方也未有光学零件。透过电视寻标器的放大图片分析可发现,C-701没有类似AGM一65B的电视影像放大寻标器,电子摄影管仍是较旧的透镜装置,由于摄影机视场较宽,在座舱显示器上的目标图像较小,清晰度较差;因此飞行员必须在较近的距离才能识别或锁定目标,增加飞机在敌人防空火网的滞留时间,有改善的必要。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已开发先进的红外线影像寻标器、毫米波寻标器和半主动雷射寻标器,看来目前的电视寻标器只是权宜之计,未来C一701很有可能形成一个家族。凡此皆说明了它在研发的过程中,的确参考了小牛导弹的技术,该型导弹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弹翼形成了一个类似可变後掠翼(VG)的翼套装置,外侧小翼在护射後后才向外弹出,减少了对机载空间的影响。 综合多方面的消息来源,C-70l的弹长2.507公尺,弹径180公厘,外侧弹翼张开时翼展0.75公尺,弹重100公斤,弹头重量290公斤,为半穿甲爆破型,采用触发延迟引信,最小射程约2公里,最大射程15至20公里,最大速度超过0.8马赫,飞行高度15至20公尺,单发命中率约95%,性能接近小午或海贼鸥导弹。虽然展场看板上指出,C一701是轻型反舰导弹,然而根据该弹使用的模组光学舱段型式、正在发展的寻标器、设计人员所言以及小牛导弹的特点,清楚地说明了它是一种小型多用途导弹,这点与海鸥导弹有所不同。 鹰击l/C-101是继FL-7的另一种超音速反舰导弹,近年一直大量宣传拓展出口。C一101分为舰载的基本型与机载的C一101K两种,用在以超低空攻击驱逐舰吨位以上的大中型目标,其发展应回溯至1965年4月。当时钱学森和「中国海防飞弹之父」梁守磐共同提出开发超音速冲压发动机计画,由3院进行研制,先後解决了低温启动、预燃室与燃烧室匹配、震荡燃烧、火焰稳定器烧蚀、供油系统与发动机匹配等难题,并进行600多次的地面试验,最後才定型并形成系列的产品。随著发动机技术的解决,3院於1969年5月提议为水轰5飞机研制配套所需的反舰导弹。 1971年9月,大陆海军正式批准研制低空超音速冲压反舰导弹的总体方案,但在预先研制不充分和受文革的影响下,试制时断时续。1978年在自控弹飞行试验中,两具冲压发动机首次同步点火成功,但出现偏离弹道、俯仰角过大等问题。为些总设计师沈世锦、副总设计师黄瑞松等选用闭环系统雷达高度表,实现了等高平稳飞行,认识了超音速飞行的特殊规律,并改良气动外型、结构和提高可靠性。1985年的飞行试验基本成功,并用终端导引雷达代替原来的卡赛格伦天线雷达,随著原型弹两次陆上试射直接命中目标,结束了地面护射方案鉴定飞行试验,正式转入C一101导弹的研制。从时间上可发现,大陆对该类型导弹的发展颇有先见之明,仅次於前苏联,但E于政治冲击、缺乏技术储备、工业基础薄弱才使得发展进度缓慢,1990年代随著俄制3M巳、3M80E(KA-1)KR-1导弹的引进,加上缺乏经费和小型高速数位电脑技术瓶颈未能突破,C一101的发展陷於停顿。 C一101射程达12至45公里,速度2马赫,平飞飞行高度50公尺,单发命中率超过90%。舰载型的弹长6.5公尺,弹长7.5公尺,弹径约为0.54公尺,重量1850公斤,机载型弹重1,500公斤,两者的翼展皆为1.62公尺,弹头重量300公斤,C-101装有200公斤航空燃油,助推器采用六角星形内孔燃料火箭发动机,但使用较为落後的聚硫复合推进剂。C-101采用两具固态燃料助推器,透过连接短舱并联在二级弹体两侧下方;C一101K则使用一具固态燃料助椎器,透过连接短舱串联於二级弹体後面。C-101K被投放後,先下滑60公尺才点燃助推器,3至4秒後助椎器加速至1.8马赫且与弹体分离,导弹以50公尺高度巡航,在距目标3公里处降低高度至5公尺进行掠海攻击。其高能半穿甲爆破弹头和延时触发引信加上巨大的动能,只要命中一发即足以击沈驱逐舰等级的目标。C一101还具备必要时进行一次预编程序的终端弹道机动能力,後勤支援车辆包括技术阵地拖车、装弹车、燃油装填车、液压能源车、助推器对接车等。 该弹在设计时突破了超音速、超低空的难关,解决了冲压发动机换组匹配、双助推器可靠分离、弹上震动环境下设备正常工作,电磁兼容、精准快速控制等关键技术,具备目前第四代反舰导弹的水准。虽然目前有缺少资金的困境,但是通过自筹资金与海外引资相互结合,终于在1997年完成了生产前的各项试验及定型工作,并已在024、021型导弹快艇上换装试用。英国「国际防务评论」对此亦曾加以报导,从该刊的图片上看来,发射箱类似於俄制SS-N-2,只是没有上部脊条及箱盖形状不同而已。C一101的少量服役是否也是中俄合作的结果,目前不得而知。至於开发中的C803仍缺乏相关资料,只知道已试射多次,目前还不到公开的时候,这种射程超过100公里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仍然受困在资金短缺的泥沼之中,其技术问题反而显得次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