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导弹系列


日期:2004-08-31 16:09:40|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空对空飞弹   中国在1958年10月开始仿制K-5M(AA-1)─即PL-1空对空飞弹,1966年3月首次以歼7发射2枚,至今已经拥有大规模生产空对空飞弹的潜力,并且可以在技术上做出某些突破。以1998年的珠海航展为例,就展出了包括PL-5B、PL-5E、PL-9C以及天燕90(TY-90)等各式新研发的飞弹。其中,PL-7已经在本刊第158期/国际版第76期详细介绍过,在此仅针对其它3种飞弹先做简介。 PL-5系列   PL-5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3种空对空飞弹,在发展的初期就预设为半主动雷达导引型的PL-5A以及被动红外线导引的PL-5B,主要的研发单位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612所)」。PL-5A在1966年4月间开始制作首批样弹,1971年7月开始首次载飞试验,1972年9月则进行仿真弹空射试验,1981年4月制作第2批样弹,同年8月开始空中靶试,1982年3月结束发射试验。但是,PL-5A在1983年就停止研发工作,同时期终止发展的计画还有同样为612所研发的高机动型被动红外型飞弹PL-6,它是以PL-5B为基础。   PL-5B在1966年4月首先由605所试制首批样弹,1967年开始地面和空中载飞试验,随后又经过多批的样弹试制,以及各种地面和空中的试验,但是最后受到文革的影响,关键的技术瓶颈无法获得突破。其后,转至612所发展其抗干扰措施和红外线集成电路引信,于1986年9月通过「国家定型委员会」审查,同年底投产,提供中国海空军使用并对外出口。PL-5B目前仍在改良生产中,是现役同类型武器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   PL-5B具有抗背景辐射的能力,弹头有杀伤破片型和连续杆型两种。前者配有红外线近发引信,后者则配备无线电近发引信,这2种弹头可与它种近发引信互换使用。弹头的有效杀伤半径10公尺,红外线近发引信的抗干扰能力不错,定点爆破位置准确,单发猎杀率80%以上。PL-5B具备有极佳的可靠性,维修方便,能在对太阳偏角不小于16度时进行攻击。为降低脱靶量区,提高对新型干扰器材的抗干扰能力、全向攻击能力及猎杀率,在1990年代推出PL-5C(见表1),性能介于AIM-9H与AIM-9L之间。   为了延长PL-5系列的寿命,1994年在PL-5C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更大幅度的改良,于1997年推出最新的PL-5E。其具有真正的全向位攻击能力,导引的精确度、抗红外线和背景辐射干扰能力、偏轴发射能力、红外线导引截获距离以及角追踪速度,不但远超过同族系飞弹,且各项指数均在AIM-9L/M之上。如AIM-9L/M的最大g负荷分别是32g和35g,PL-5B/C则是30g,PL-5E则提升至40g。有趣的是,PL-5E只改装成双三角翼舵面,并没有加装向量推力喷嘴,其最短射程也从PL-5B/C的1.3公里减少至500公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厂方所指该型飞弹具备第3代红外线飞弹特征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虽然中航技(AVIC)指出PL-5E是出口型飞弹,不过从其性能和价格来看,中国军方可能会加以改装或采购。 PL-9系列   PL-9C是一种备受瞩目的武器,其原型是中国为了满足下一代战机高机动作战需求,而研发的第5种空对空飞弹。该型飞弹由612所和西安东方机械厂合制,1986年由黄秉印总设计师带头研制,1989年投产并服役,1991年首次在巴黎航空展公开。   PL-9C的寻标器,基本上沿用从以色列引进生产的PL-8/巨蟒(Python)3上的氟致冷锑化铟(InSb)光学组件,并改良集成电路技术。PL-9的弹身、弹径以及滚转副翼与PL-8雷同,尾翼类似AIM-9L/M,可攻击区域、使用高度以及最大g值等亦与PL-8并无二致,可视为巨蟒3的同门兄弟。PL-9的气动外型与PL-5C相似,双三角翼鸭式舵面位于飞弹前部,梯型固定弹翼位于尾部,4片弹翼后缘外侧各有一个横滚稳定用的滚转副翼。飞弹的结构与PL-7相似,将弹体分为前、后两舱段便于维护,而非一般同类飞弹按个不同部件分为多个舱段。PL-9沿用比例导引方式,综合性能优于PL-7/魔术1,具有较佳的自动搜索截获目标能力、机动和离轴发射能力、更高的毁伤目标能力,单发猎杀概率超过80%,与AIM-9L/M处于同一水平。PL-9具有4种作战方式:定轴扫瞄追踪、定轴瞄准、雷达随动瞄准以及使用头盔瞄准具追踪。   PL-9已经开始大量装备中国空军歼7、歼8、强5等系列飞机,并且还被改良成野战防空武器,武器系统的型号为地空9(DK-9),飞弹型号PL-9D,射程变更为8公里,射高4公里。由于DK-9机动灵活、价格低廉、性能较佳、维护方便,深受防空飞弹不足的中国陆军欢迎。由90式35公厘快炮、DK-9四联装飞弹系统、雷达及光电射控系统等组成的390型团级/旅级防空系统,可防卫近3,000平方公里的空域,同时对抗48个目标,拥有先进的抗多重干扰与饱和攻击能力,可填补红旗7/FM-80和肩射防空飞弹的火力空隙。此外,原来配备于部份江湖Ⅰ和江湖Ⅱ级舰上的PL-8H,近年来也已经陆续改装成较佳的PL-9,这种舰空飞弹称为PL-9J。由于PL-8H与PL-9J使用相同的接口,因此可以随时的互换。至于自走型的PL-9,在国内外这类飞弹系统已呈现饱和的状况之下,恐难问世。   为了最大限度发掘PL-9的潜力,1997年又推出最新改良的PL-9C,该型弹在零件精度、可靠性及技术性能上都有改进。重量由115公斤增至123公斤,弹头重量由10公斤增至12公斤,最大射程也由15公里增至16公里,最小射程1,500公尺,最大射速提升至3.5马赫,最大g负荷值也由35g增至40g,但是在外观上并无不同。PL-9C除了最大使用高度和最大射程稍逊于最新的AIM-9S外,综合性能至少都达到相同的水准,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武器。据闻,PL-9还在作换装红外线成像寻标器的尝试。 天燕90   TY-90是全新推出的空对空飞弹,连多数的技术人员都没有听过,相关的资料极度缺乏。TY-90是一种直升机空战用的武器,外型类似前卫1号(QW-1),但是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其弹径则扩大至80公厘以上。据知,TY-90的最大射程小于6公里,最小射程小于500公尺,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采用近发引信,使用高度低于5,000公尺以下,弹头重量约3公斤,寻标器采用锑化铟红外线探测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未来将更换红外线/紫外线双色寻标器或红外线成像寻标器。中国陆军航空兵成军10年来,都缺乏直升机使用的空对空飞弹,从TY-90的问世显示中国正强化其陆航的防空能力。   珠海航展之中,仍未见到服役多年的PL-8和PL-10飞弹。从性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没有保密的必要。不公开PL-8,可能是避免以色列的尴尬,引来人们对中、以军事合作的联想。至于PL-10,亦早已经被意大利腹蛇(Aspide)所取代,这种性能不稳定且射程太短的中程空对空飞弹,连大陆方面也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推广。 反舰飞弹   有关上游2号/飞龙2号(SY-2/FL-2)飞弹方面,珠海航展的现场并没有展出其实物。这种由洪都集团(前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发的次音速反舰飞弹,于1970年5月开始建案,该厂提出了采用液态燃料发动机、固态燃料发动机以及加长喷嘴的固态发动机等多种方案。1971年6月,首先开始研制液态发动机的上游2号「液」(SY-2「Y」)小型超音速反舰飞弹,1975年11月首次成功进行仿真飞弹陆射试验,1980年12月在海军试验基地完成遥测陆射试验,SY-2Y在完成陆射后停止研制,以便全力研制采用固态发动机的上游2号「固」(SY-2「G」)。   SY-2G自1977年11月正式试制,1984年8月列入国防科技「七五计画」,采用了SY-2Y的一些经验和成果,按照新的固态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由彭历中任总设计师。SY-2G重点改良了飞弹的规格,包括地面设备、射控系统、发射架与SY-1、SY-1A通用。SY-2G的弹体和射控系统局部采用了冗余度技术,助推器合理选择药型,简化其使用程序,提供了推力轴线精度。FG-8发动机采用自由装填式药柱,提高了可靠性和可储存性。弹头使用了新的聚能穿甲爆破技术,提高了穿甲以及后续爆破的破坏力。   1986年9月,SY-2G首次成功进行陆上发射试验,1987年12月完成了海上发射试验,1987年6月的首次定型试验中,主发动机连续出现故障,试验被迫中止。之后,厂方采取了12项改良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以及环境适应性,于同年12月在海军辽西飞弹试验厂,以7发中6发命中的成绩完成定型试验。1991年3月通过「军品定型委员会」审查,同年批准了生产定型并投产,正式更名为SY-2舰对舰飞弹,随即加入中国海军服役,装在双联装旋转发射架的053H江湖Ⅰ、053H1江湖Ⅱ、053HT江湖Ⅳ、053HG江湖Ⅴ型舰上,取代了原来的SY-1系列飞弹。SY-2量产之后,洪都集团在90年代不曾停止过在该型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从1991年开始,先后提出了舰对舰、空对舰、岸对舰、空对地等4大类多种改良型号,如上游2号「改1」(SY-2「G1」)、上游2号「改2」(SY-2「G2」)、上游2号甲(SY-2A)、上游上号乙(SY-2B)、上游2号丙(SY-2C)等等,其中一些乙型曾经进入中国海军以及海军航空兵服役。   SY-2采用与SY-1飞弹相同的气动外型布局,由弹头罩、末导引段、引信弹头段、燃料和控制设备段以及动力装置段6大部分组成。与SY-1相比,其弹重减轻、速度提高、射程增大、破坏力增强,并有目标预选功能,在饱和攻击中防止多枚飞弹同时命中一个目标的情况,增强了江湖级巡防舰的战斗力。   SY-2基本型的性能如下:射程10-50公里,最大速度高于9马赫,中途的巡航高度小于20公尺,末段的掠海高度则降低至5-7公尺,采用惯性强化抗干扰的主动雷达导引,引信为机械触发引信加电子引信。其聚能穿甲爆破弹头重365公斤,其中炸药重270公斤,动力装置为一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加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弹重1,300公斤/1,720公斤(达助推器),弹长6公尺、弹径0.54公尺、翼展1.705公尺,单发命中率大于75%。   从SY-2A开始,其对弹体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高效率的涡喷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火箭发动机,射程增加至130公里以上,长度亦略有增加。SY-2A取消了火箭助推器,改良成为空对地飞弹,与鹰击82(C-802)不同的事,其进气道安装在弹体后上方,外型有一点AGM-86 ALCM空射巡弋飞弹的影子。导引方式采用地形追延雷达+GPS/INS,脱胎成为一种战术空对地飞弹,填补了中国军方这一方面的空白。SY-2系列服役以来,从来没有文字与图片公开过,显得有一点神秘,有如海军航空兵的歼轰7一样。除了新型的抗干扰电路之外,SY-2在反舰作战中是否还有其它的突防手段?据说其改良型有不同的寻标器,并能在弹道末段进行10g的蛇型机动动作。   飞龙7号(FL-7)和FL-2/SY-2一样,该型弹也没有实物的公开展示,但仍还有进行宣传。FL-7是以FL-2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全新反舰飞弹,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它是一种用于攻击大中型舰船的超音速反舰飞弹,实际上只是SY-2Y的改良,除了弹翼设计不同且弹体较为修长之外,两者十分的相似。FL-7以固态燃料助推器把飞弹加速至超音速,然后以液体火箭发动机维持超音速飞行直至命中目标。该弹采用类似FL-2的聚能穿甲爆破弹头,即使有重装甲防护的巨舰亦能轻易贯穿,并有强大的ECCM能力,可以单发或者连发进行扇面射击。   FL-7最大射程32公里,和其它超音速反舰飞弹相似的地方,在于其巡航高度较高,达50至100公尺,最大速度14马赫,单发命中率大于75%,发射重量达1.8吨,弹径和FL-2一样是0.54公尺,弹长则增加至6.6公尺,可能需要稍微修改江湖级舰的发射箱,才能容纳它(CSY-1系列弹长6.42公尺,SY-2系列为6公尺)。至今为止,FL-7都没有加入中国海军,也许弹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管怎么说,FL-7仍是中国第3种超音速反舰飞弹,有其意义存在。   鹰击81(C-801K)是有「中国飞鱼」之称C-801的空射型,近年因为被伊朗等国看中而锋头颇健。其中,C-801提供给伊朗海军进口的中国制河沽级飞弹快艇,而C-801K则被伊朗空军的F-4战斗机采用,成为受到美国海军关注的一种武器。这次珠海航展中虽然没有展出C-801K的实物,但是它却是重点推广的外销武器之一,也首次在珠海进行促销。   C-801的基本型性能较MM38飞鱼稍佳,比MM40略差,C-801K同样比AM38好,但比AM39差一点,所以仍在改良之中。空射式C-801K外型上与C-801不同,只采用一具固态燃料火箭发动机,取消了串行的火箭助推器。与近年出产的C-801A不同的是,其仍采用固定弹翼。鹰击81目前提供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强5、歼轰7和直8三种飞机使用,与轰6D配备的鹰击6(C-601)和鹰击61(C-61)共同构成海航近程和中程的空射反舰火力。   作为中国第一种海基、潜射和空射的固态燃料多用途反舰飞弹,其对大陆海防的贡献不言而喻。和96航展一样,这次同样展出现役的C-801A改良型飞弹,其单体文字仍是C-801,并没有展出能潜射的C-801Q,C-801A改用了节省空间的折叠弹翼,导引部份改用了带行波管放大器(TWTA)的新型单脉冲频率杰变雷达,改善了抗电子干扰能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改良了惯性导引和控制系统,降低了末段掠海飞行的高度,可能正具备欲编程序机动能力,并以提高多目标分辨能力,反诱饵干扰的海上环境适应能力,性能较接近MM40,射程则增加至75至85公里。   C-801K的射程为8至50公里,使用高度仍限制在500至1,200公尺,弹重减低为610公斤,弹长则降为4.5公尺,翼展缩小至1.18公尺,弹径维持在360公厘。无论与AM38的体积和射程比较(弹重357公斤,弹长5.2公尺,弹径350公厘,翼展1.1公尺,最大射程42至56公里)或AM39的固类数据比较(弹重670公斤,弹长4.69公尺,弹径及翼展同AM38,最大射程50至70公里,都能发现C-801K的火箭发动机效率仍有改善的必要。   鹰击82(C-802K)是鹰击8的空射增程型,同样已经被伊朗空军所采用,美国近年来对鹰击8系列的反应成了它的绝佳广告。至于类似AGM-84E SLAM的精密空对地飞弹目前仍高度保密,型号可能是C-802T或C-802G。   C-802K与C-802同样,采用小型涡轮喷射发动机加上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这一点与C-801K不同,C-802K和C-802的区别仅在于连接助推器方式的不同,前者在弹体中部两侧并联2具火箭助推器,专用于低速飞机与直升机,后者的助推器连接方式与C-801相同。前者采用固定弹翼,但后者采用与C-801A、C-801Q的同类折叠弹翼。在歼轰7和强5上使用时,也可取消并联的2具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   C-802的火箭不但保持了C-801K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抗干扰以及全天候的特色,其载台可更多样化,使用范围涵盖海、陆、空各领域,射程更远并有多目标精确打击能力。该弹的研发时程,基本上与C-801K平行,且已于1990年代初服役。C-802K射程达到15至120公里,弹重降为620公斤,弹长5.1公尺,翼展与C-801K同样是1.18公尺,弹径亦然,其它数据与C-802相同,其目前仍在改良之中,并且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产品,其后续改良与出口同样不应忽视。几年前出厂的产品,已经具备末段弹道的蛇形机动能力,抗干扰原件亦已经更换。   鹰击7(C-701)是中国最新推出的小型多用途飞弹,也是此届航展实物的明星,外界对其性能几乎一无所知,备受各方面瞩目。   C-701由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航天部3院)研制,与C-801/802、C-601/611、C-101/301、HY-2系列相同。据3院的负责人宣称,该弹堪称为「中国小牛飞弹」,从其体积与初步性能观之,这一比喻并不为过。   C-701可作为空对舰、舰对舰飞弹使用,有体积少、机动灵活、抗干扰、操作维护简单方便等优点,主要用于?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