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军机的三大气动布局来看(三角形,大后掠角,带边条的小后掠角),真正最有潜力的就是三角形了。大后掠角后来演变成可变翼,目前采用这种布局的已不多见;带边条的小后掠角,是从F-104的梯形翼演而来,后发展成F-5A的类拟双三角翼的气动布局,进而发展成F-5E的小边条。70年代初,由于主动控制技术和电传技术的发展,该气动布局在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广泛采用,其F-15、F-16、F18均采用这种布局。该布局的成功对世界航空界产生重大影响,其影响之深,已涉及苏联第三代战机,其第三代战斗机米格-29、苏-27就明显摆脱了传统的三角翼、大后掠翼的气动布局,改为带边条的小后掠角布局。应当说,这种气动布局有它明显的优点。 80年代初,世界各国在研究第四代战机时,又重新重视起三角翼的气动布局。并将其作为第四代战机的重要气动布局加以研究。 事实上,在80年代提出的第四代战机的方案中,近耦鸭翼加三角翼气动布局就占总方案的59.3%,其他的占40.7%,加上三角形气动布局,已占据各种方案相当大的比例。从世界各国最终采用的方案来看,法国的“阵风”、欧洲的“台风”均采用近耦鸭翼加三角翼气动布局,由于不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被认定为3代半,最近美军对其的评价是已超过F-15。俄罗斯的米格-1.44也是近耦鸭翼加三角翼气动布局,S-37均采用了前掠式鸭翼气动布局。美国的F-22则是三角翼气动布局(参选方案也有鸭式三角布局,可能考虑隐身效果而未采用)。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Su-27的气动布局肯定不能成为第四代战机的气动布局,俄罗斯研制第四代战机就放弃了此种气动布局,难怪俄罗斯Su-27试飞员对中国引进Su-27生产线表示不解,并表示在过10余年Su-27在国际市场上将一钱不值。此话虽然过急,但反应了面对第四代战机的产生,Su-27受气动布局限制,改进成第四代战机的可能性微忽其微。美国在研究第四代战机时也放弃了传统的F-15、F-16的带边条的小后掠翼气动布局,改用三角形气动布局。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四代战机采用三角翼或近耦鸭翼加三角翼气动布局已成时髦,中国气动布局研究在总体上落后于国外,以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不太可能另辟新径。 因此,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可供选择的气动布局只有歼-10的近耦鸭翼加三角翼的气动布局和歼-8的三角形气动布局。 歼-10由于是新研制的,未经过实际的使用检验;选做第四代战机的气动布局,有一定的风险;而只有歼-8的三角形气动布局(包括歼-7),在中国有丰富的制造和使用经验,因此,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应第四代战斗机的气动布局,比较现实。 当然,研制第四代战机的三角形气动布局,决不是歼-8、歼-7三角翼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对三角形气动布局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包括对纯前缘大后掠三角翼的气动特性、前缘小翼刀的最佳位置、弦向开缝、前缘翼下涡流发生片、前缘翼下展向涡流板等内容的研究,均有待于空气力学的发展,但中国毕竟有多年的基础。 这才是必须不断对歼-8飞机进行改进改型的重点,为中国新一代战机的研制,做好后续技术储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制歼-8III的重要性,一点不比研制歼-10和仿制歼-11小 |
|